中文版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banner
学术
学术成果
本馆出版
学术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
观台窑址金代佛教装饰用瓷考
发表时间:【2022-10-25 17:01】 浏览次数:3206次

观台窑是磁州窑宋金元时期的中心窑场,1987年观台窑址金代地层的出土器物中,有大量佛教造像及佛教装饰瓷器,我们在整理和展出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感觉,金代佛教社会与磁州窑生产肯定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也可能是金代社会崇佛之风较盛,民间有大量的佛教建筑活动和大量的礼佛行为,以致牵动着磁州窑生产出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和佛教装饰用品。

佛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传播历史,甚至后来和中国本土的“释”、“道”融为一体,成为民间的宗教体系,自东汉以来,大行崇祀,历朝历代,愈演愈烈。那么,在磁州窑的烧造历史中,佛教用品应该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拥有一个永恒的市场,可为什么偏偏在金代成为一个高峰时代呢?我们不妨了解一下金代的宗教社会。

金朝的统治者女真族在开国前,就已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这是从它邻境奉行佛教的高丽、渤海等国传入的。建国后,它以武力灭辽,又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后南进中原,占领了宋京汴梁及淮河以北地区,当地高度发达的佛教文化给予了女真人重大影响,他们在汉化的同时也佛化了。金初,佛教势力的发展相当可观,因此,太宗于天会八年即1130年五月,下令“禁私度僧尼”,吸取了“辽以佛亡”的经验,防止佛教的势力过大,影响其统治。金代对佛教这种既保护又限制的谨慎政策,自太宗以后一直是金代统治者所奉行的宗教政策。金天会十三年正月,金熙宗继位后,佛教很快就发展起来,各地曾毁于兵火的佛教寺院也开始修复和重建。到世宗、章宗时期,是金代佛教的繁荣时期,虽然也有限制,但限制是在发展中的限制,各地佛教寺院碑塔大批兴建起来。大定十六年修建的洛阳白马寺塔高达十三层一百六十余尺,大定二十四年建成的四禅寺五百罗汉洞达六十余间,平原县淳熙寺重修的千佛殿费钱达三十万,香山寺、太原晋祠献殿、辽阳白塔等,至今仍是著名的佛教建筑。

金代佛教隆盛从观台窑址金代地层的出土器物中也可窥一斑。

一、建筑脊饰

金朝诸代帝王皆崇信佛教,尤其是世宗(1161—1189)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佛教活动也臻于极盛,各地纷纷新建寺院,磁州窑从市场需要出发,开始大量的生产建筑脊饰

(一)黄绿釉迦陵频伽脊饰

这件黄绿釉迦陵频伽(图一)脊饰胎质灰白且坚硬表面釉色有红、绿、黄三彩。从装饰技法来说,它汇集了多种装饰手法,以雕刻为主,兼用刻、剔、绘、模印及贴塑等,充分展示了磁州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烧造水平是金代建筑装饰的珍品。再说造型,这件迦陵频伽人首鸟身,腹部以上为人形,头梳发髻,面部丰满慈祥,两手合掌于胸前。腹部以下为鸟足,双腿连爪抓立于底座上。背后还有双翅,羽翼丰满,尾巴向上翘起,造型非常优美。

迦陵频伽的形象为人首鸟身,关于半人半鸟造型特征的来源,中外学者说法各异,有一些学者根据敦煌壁画分析,认为这种造型特征完全是中国的创造,与中国道教的羽人、飞鹤、升仙有关系。这是一种观点。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迦陵频伽出自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它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翼神祗——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征,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佛教给这种“人首鸟”赐名迦陵频伽,并称为“极乐净土之鸟”, 利用迦陵频伽来宣传其教义。佛经故事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在精舍修行,为弟子传经说法时,迦陵频伽飞来,环绕释迦身边,且歌且舞,其声美妙无比。这个故事传说,后来成为佛教壁画的题材之一迦陵频伽常绘在佛陀下面,或大型歌舞场面中一方面形容佛陀讲经的声音无比美妙,一方面烘托佛国天界的欢乐和神奇。

迦陵频伽的造型,在长期的东西文化交流和佛教艺术传播过程中相互借鉴,不断演变,在不同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最初只会唱歌的鸟演化为后来能歌善舞、能弹会奏的“人鸟”,这在莫高窟唐代壁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佛教总是在不断传播中发展,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不断增加和变化其内容和形式,就像观音一面变三面观音乃至十一面观音一样,包括佛教中双头鸟、九首凤、千首鱼等形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迦陵频伽作为建筑脊饰,在北宋李诫所著的中国古建筑名著《营造式》中有详细记载。这本书详细总结了脊饰制度并将其作为封建礼制的定例。书中迦陵频伽称谓是“嫔迦”,作人首鸟身站立状文中关于套兽、嫔伽和蹲兽的尺寸规定的非常详细:“四阿殿九间以上,或九亟殿十一间以上者,套兽径一尺二寸,嫔伽高一尺六寸,兽头八枚,各高一尺……”

迦陵频伽作为磁州窑脊饰的典型代表器物,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了磁州窑沧桑质朴的本性,是汇聚磁州窑千年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不二见证。

图一.JPG

(二)力士脊饰

87年观台窑金代地层出土了力士脊饰三件,他们或蹲或坐,为了强调肌体力量的表现,都是半裸的形象,上身袒露下着短裙、赤足,显露出全身结实饱满的肌肉和硬朗的线条,彰显着力度之美。从初唐开始,力士就以赤裸上身作为其特征了,裸露的上身和手臂体现出肌体的强健,体现出力量与阳刚的美。这件侏儒力士(图二)面容饱满,怒目圆睁,嘴唇宽厚而紧闭,发达的胸大肌,鼓起的腹部,坐力士(图三)和蹲力士(图四)还用线条勾勒塑造出腹部的曲线,非常明显。眉眼处夸张的神情和古朴的姿态都显示出了“护法”的威严和气势。

力士,其实是佛教引入中土的一个词语,《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末罗就是梵语力士的意思。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一种大力的种族。佛经中说力士族,住拘尸那揭罗城即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末罗国,佛涅槃时,由其族棺木。《长阿含经·游行品》卷二中记载:“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佛教文献和造像中往往以力士为护法金刚,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增添了宗教的震慑力和庄严性。图二.JPG

图三.JPG

图四.JPG

(三)摩羯脊饰

摩羯脊饰(图五)为素胎棕灰色、质地粗而坚硬,摩羯的头向上仰,眼睛乌墨上下唇不卷,身体两侧鲤鱼身躯遍体刻满了鱼鳞片,尾巴向上挑踏在板瓦上,有一支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摩竭,梵语译作摩伽罗俗名飞鱼,在中国文献中早有记载。现在人们对摩羯的了解,源于十二星座中的摩羯座,那是一个半羊半鱼或半羊半人的形象,这个形象来自于欧洲神话。其实,中国的摩羯却是源于印度、通过佛教传入的。

  印度民间神话中的摩羯,长着鳄鱼头、狗头或大象头等,但它们不论怎样变化都有一个长长的鼻子。它们是恶神阿修罗的化身,张着血盆大口,吐出巨舌,仿佛一口就能将人吞噬,只有水中的龙王能与之一搏。佛教兴起后,摩羯又摇身一变成为回心向佛的吉祥物。

  摩羯造像刚传入中国之时,基本保持了它威猛恐惧的原生态造型。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五载:“至辛头大河,河西岸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但随后,中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文化模式来解读摩羯——隋唐时摩羯之造像,除了卷起的长鼻子外,又被加上了“鱼”与“龙”的造型特征;到晚唐,摩羯造像已是长出龙角和双翼的形象,并被定形,被命名为“鱼龙”。辽金时期,中国摩羯造像中那个标志其来源的长鼻子也慢慢消失了,完全变成了中国版的龙头鲤鱼身的摩羯造型了。

图五.JPG

(四)倒立狮脊饰

倒立狮脊饰(图六)也为素胎,胎质灰白、坚硬方头,大嘴,两眼目视着前方,身躯竖立,两条前腿立在一块孤形的板瓦上,腹下有一支柱,后两腿腾空,尾巴卷物,神志自然,形象逼真

说到狮子,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境内不产狮子这种动物,但关于狮子的文化艺术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种产自异国他乡的动物为什么受到中国民众如此青睐呢?东汉时期佛教开始盛行而佛教又以狮子为灵兽。《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景德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大智度论·七》载: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又传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狮子随佛教传入我国,被人们视为“猛”与“仁”结合在一起能驱魔辟邪护法的瑞兽。人们希望以狮子“百兽之王”的威猛吓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这与其“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佛教圣兽意义是一致的。

图六.JPG

二、礼佛用品  

佛教中礼佛是一门学问,通俗来说即佛教徒向佛像礼拜,采取的仪式就是烧香拜佛供养。磁州窑也生产了大量的礼佛用品,有佛龛、香炉、灯座等各种器具。

(一)佛龛     

佛龛即供奉佛像的小阁子,造型源于建筑又精于建筑,通常小型房屋,这是一种习惯,也有将小物大作的意思,显得格外精巧

观台窑金代地层出土的这件素胎佛龛(图七), 棕灰胎,平顶,出檐,前有门,门额,立颊等凸出前,门额上做出四板门簪,门楣镂雕线纹,额墙刻划云头和忍冬纹,两侧壁上部额墙纹饰同正面,下部镂空似山华状,中部留单朵草叶纹悬鱼,下部山墙划菱形开光,顶部有细线刻铭文“天德四年(公元1152年)五月五日杨家制”。

图七.JPG

 (二)行炉

观台窑址发掘出土了大量行炉,其中金代地层的这件行炉(图八)通体施绿釉,上部为圆形宽平口沿,中为圆形直腹,下为喇叭形长足。行炉的用途为礼佛时焚香所用,因为这种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称为行炉。

佛家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焚是佛事活动中必有的内容。佛家有一种修持为“经行”,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谓之“行香” 磁州窑的行炉是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来的一个造型,最早的香炉为鹊尾炉多为铜或银质,也有少数为纯金制成,由它的材质就决定了只有王公贵族或特殊人物才能使用。磁州窑作为民窑,从中下层民众需要出发,北宋时期就创烧出了陶瓷质地的行炉,因瓷器成本低,很快普及到了民间在观台磁州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行炉,反映了当时社会焚香礼佛的盛行。

图八.JPG

(三)灯具

三件器物一为素胎狮驮莲台灯(图九),一为素胎莲花灯座(图十),一为素胎狮子灯盖(图十一)。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到处都可以看到莲花的形象。佛祖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都是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

                                                                 

图九.JPG

图十.JPG

图十一.JPG

三、佛造像

佛造像是古往今来人们虔诚供奉顶礼膜拜的法物,是佛教神界人物在现实中的化身。佛造像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佛像,二是菩萨像,三是佛的弟子及罗汉像,四是八部护法像。磁州窑生产的佛造像,揉合了泥塑、石刻等姐妹艺术,特别是吸收佛教艺术及石窟造像艺术的精髓,所以造型优美、技艺熟练。

这三件器物都为素胎菩萨头,一为塑像(图十二),一为母范(图十三),另一为模范(图十四),都是头梳包髻,戴花蔓冠或莲花高冠,高鼻,柳眉凤眼,面庞丰满圆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它们线条流畅、造型规整、制作精细,反映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


图十二.JPG

图十三.JPG

图十四.JPG

   综上所列,佛教影响了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艺术,使瓷器成为宗教的一种载体,也使瓷器的造型与装饰性更加突出,为磁州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磁州窑生产的这些佛教用瓷既反映了代佛教文化的盛行,也反映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仅凝结着磁州窑工匠的心血,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金代佛教文化对磁州窑生产的影响
下一篇:浅议磁州窑瓷器上的“吉神”装饰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返回顶部 | 博物馆简介 | 最新动态 | 下载中心 | 留言中心
Copyright © 2021 磁州窑博物馆 冀ICP备19004276号-1  
地址:河北省磁县城内磁州路中段路北  
电话:0310-2312591   邮箱:zgczybwg@126.com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得最新的展览资讯